• 永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23年教师教学能力比赛工作方案
  • 信息来源:     发布时间:2023-03-23    阅读量:
  • 永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23年教师教学能力比赛工作方案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进一步提升教师教学能力,促进教师课堂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形成“人人可参赛,学院有初赛,学校有决赛,省赛有选拔”的竞赛机制,确保学校在国家、省级教师教学能力比赛中取得优秀成绩。经研究决定举办学校2023年教师教学能力比赛。结合学校实际,特制定本比赛工作方案。
    一、组织机构
    1.组委会
           顾      问:李黎武
           主      任:汪华明
           常务副主任:何仙玉
           副  主  任:冯友民、贺红山、蒋夏冰、邓国林
           委      员:李  鸽、陈真海、周  榕、唐小翠、李梅兰、各二级学院院长及教研室主任     
    2.组委会办公室
           主      任:李  鸽
           副  主  任:黎  斌、李梅兰
           成      员:乔黎萍、邹却亢、王雅梦、蒋美娟、邓海云
    3.评审指导委员会
           由校外专家组成,负责比赛的评审及指导工作。
    二、赛项设置
         (一)高职高专公共基础课程组:高职按思想政治理论课、语文、数学、英语、计算机应用、体育与健康及其他课程设组。
         (二)高职高专专业课程一组:原则上按专业大类设组。
         (三)高职高专专业课程二组:原则上按专业大类设组。
           注:专业大类划分以教育部公布的《职业教育专业目录(2021年)》为准。
    三、参赛要求
          (一)参赛团队
           1.参赛团队由 2~4 人构成,专业课程一组赛项、专业课程二组赛项参赛团队可吸收最多 1 名学校正式聘用的企业兼职教师作为团队成员参赛。
           2.教学团队结构合理,具备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或取得高级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教师不少于1人;专业(技能)课程团队“双师型”教师占比50%以上,专业语言类教学团队可不受限制。
           3.参赛团队要落实职业教育国家教学标准,对接职业标准(规范)、职业技能等级标准,体现“岗课赛证”融通。关注产业发展新趋势、新业态、新模式,依据学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选取参赛内容,进行学情分析,确定教学目标,优化教学过程,合理运用技术、方法和资源等组织课堂教学,进行教学考核与评价,做出教学反思与诊改。教学实施应注重实效性,突出教学重难点的解决方法,实现师生、生生的全面良性互动,关注教与学全过程的信息采集并根据反映出的问题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二)参赛作品要求
           1.参赛团队选取某门课程中部分教学内容完成教学设计、实施课堂教学、评价目标达成、进行反思改进。参赛作品应为一个学期中连续、完整的教学内容。公共基础课程教学内容应突出思想性、注重基础性、体现职业性、反映时代性;专业课程教学内容应对接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实训教学内容应基于真实工作任务、项目及工作流程、过程等,注重通过教师规范操作与有效示范培育学生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职业精神。
    组别 赛项 要求
    高职组 公共基础课程 不少于16学时连续、完整的教学内容
    专业课程一组 不少于16学时连续、完整的教学内容
    专业课程二组 不少于16学时连续、完整的教学内容,其中实训教学内容不少于8学时
           注:参赛课程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安排了二个或二个以上学期,可选择其中一个学期的教学内容参赛。
           2.参赛作品包括实际使用的教案、1个课堂教学片段(8—10分钟)、教学实施报告,另附参赛作品所依据的实际使用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具体要求见附1。
           3.参赛作品应依据学校实际使用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针对不同生源分类施教、因材施教。落实《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鼓励依托线上平台和软件工具,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开展教与学行为分析。
           4.参赛作品主要参考教材。教材的选用须遵照《职业院校教材管理办法》等文件规定和要求。高职高专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须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或《思想道德与法治》。
           5.参赛作品应为原创,资料引用应注明出处。如引起知识产权异议和纠纷,责任由参赛者承担。
           6.参赛作品材料未尽事宜,参照《2022年“楚怡杯”湖南省职业院校教师职业能力竞赛教学能力比赛方案》执行。
    四、赛程设置
           比赛分学院初赛和校级选拔赛。
         (一)学院初赛
           学院组织发动教师积极组队参赛,并对参赛团队资格进行审核,组织学院初赛,并将推荐参加校级选拔赛名单《教学能力比赛校赛汇总表》(附件2)于4月3日前报至教务处。
         (二)校级选拔赛
          1.网络评审
          学院于4月10日前将参赛作品及材料按赛项提交至教务处。由专家评审指导组进行评审。
          2.现场评审
          为综合选拔我校参加2023年湖南省职业院校教师职业能力竞赛教学能力比赛(以下简称省赛)团队,通过网络评审,确定参加现场比赛的团队,将进行课堂教学现场展示。
    现场比赛时,一名成员介绍教学实施报告的主要内容、创新特色(不超过6分钟);两名成员分别针对选定的不同教案中的自选教学内容进行无学生教学展示(如新知讲解、示范操作、课堂小结等),展示时长合计12~16分钟,期间另外安排换场准备,用时不超过2分钟,不计入总时长。
           具体时间与地点待定。
    五、奖项设置及经费保障
           1.设单项奖和组织奖。单项奖按赛项分别设奖,一等奖不超过参赛总数的10%、二等奖不超过参赛总数的20%、三等奖不超过参赛总数的30%设奖;设2个优秀组织奖。
           2.单项奖和组织奖奖励标准按照学校相关制度执行。
           3.评委成员工作经费按照学校经费管理办法执行。
    六、有关要求
           1.各二级学院要高度重视本次教师教学能力竞赛,认真组织,制定初赛方案,广泛发动教师参赛,通过二级学院初赛的选手才能参加校赛,马克思主义学院至少推荐1个团队参加校赛,其他学院至少推荐3个团队参加校赛,参赛及获奖情况纳入二级学院考核依据。获得省级以上奖项的参赛教师将按照省厅文件在教学工作量、年终考核、职称评定、评优评先等方面予以优先。
           2.教师教学能力比赛材料报送至邮箱 yzsfjwc@163.com
           联系人:黎斌、孙丽婷(办公楼215室)
           联系方式:18174619591、13607462548
    附件:
    1.2022年湖南省职业院校教师职业能力竞赛教学能力比赛评分指标
    2.教师职业能力竞赛教学能力比赛校赛报名汇总表
    3.2022年湖南省职业院校教师职业能力竞赛教学能力比赛参赛作品材料及现场决赛有关要求
    永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教务处
                                     2023年3月14日
    附件1
    教师职业能力竞赛教学能力比赛评分指标



     附件2
    永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23年教师教学能力比赛报名汇总表
     
               组别:高职高专组                          联系人:                             联系电话:                       电子邮箱:

    附件3
     
    2022 年“楚怡杯”湖南省职业院校教师职业能力竞赛教学能力比赛参赛作品材料及
    现场决赛有关要求
     
    一、参赛作品文档
           所有文档材料均要求规范、简明、完整、朴实,正文使用小四号字、单倍行距,禁用以装饰为目的的图片或照片,以 PDF 格式提交,每个文件大小不超过100M。所有材料均不得透露学校、市(州、县)等相关信息。
    (一)参赛教案
           参赛团队提交参赛课程一个学期内实际使用的教案。教案应以提交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为依据撰写,包括授课信息、任务目标、学情分析、活动安排、课后反思等教学基本要素,要求设计合理、重点突出、前后衔接、规范完整、详略得当,体现具体的教学内容、活动及安排(其内容占主要篇幅),能够有效指导教学活动的实施,课后对授课实效、存在不足、改进设想进行客观深入反思。原则上每份教案的教学内容不超过2学时,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教学内容可以不超过4学时。每件参赛作品的全部教案(无需附加其他内容)按序逐一标明序号,合并为一个文件提交。为便于决赛现场随机抽取教案,请在教案目录序号栏自行标注“现场教学展示”字样,且专业课、公共基础课标注“现场教学展示”字样教案分别不少于8个、6个。
    (二)教学实施报告
            参赛团队在完成一个学期教学任务之后,撰写1份教学实施报告,梳理总结该课程的教学整体设计、教学实施过程、学生学习效果、反思改进措施等方面情况,突出重点和特色,体现创新举措和具体成效,可用图表加以佐证。中文字符在6000字以内(文末注明正文“中文字符统计数”),插入的图表应有针对性、有效性,尺寸合适、清晰可见,不超过12张。
    (三)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参赛团队提交学校实际使用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应按照《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教职成〔2019〕13号)、《关于组织做好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工作的通知》(教职成司函〔2019〕61号)和《教育部关于印发<职业教育专业目录(2021年)>的通知》(教职成〔2021〕2号)有关要求修订完善。参赛内容为公共基础课程的,只需提交实际开设该课程的其中一个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
    (四)课程标准
           参赛团队提交参赛课程实际使用的课程标准。课程标准应依据职业教育国家教学标准体系、省教学标准体系中的相关标准要求,按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相关标准,参考职业教育国家(省)规划教材或省级优质教材科学规范制定,明确课程性质与任务、课程目标与要求、课程结构与内容、学生考核与评价、教学实施与保障、授课进程与安排等,并附某一班级授课计划表(注明授课日期、学时)。多个授课班级只需提交其中一份课程标准。
    二、参赛作品视频材料
            团队成员按照教学设计实施课堂教学(含实训、实习),录制2~4个课堂实录视频,其中1个实录视频为一整节课(不低于40分钟),剩余1~3个实录视频为课堂片断(每个片断为8~10分钟),每位团队成员至少录制1个视频。视频应在实际教学(含岗位实习)场所拍摄,参与学习的应是授课班级的全体学生(按照课程标准、教学实际等情况设计实施分班教学的需有专门说明)。每个视频可自行选择教学场景,应分别完整、清晰地呈现参赛作品中内容相对独立完整、课程属性特质鲜明、反映团队成员教学风格的教学活动实况,不得过度包装。专业课程二组参赛作品的视频中须包含不少于2段反映团队成员关键技术技能教学操作与示范的教学实况。课堂实录视频须采用单机方式全程连续录制,不得使用明显脱离课堂教学实际、片面追求拍摄效果、费用昂贵的技术与环境(比如虚拟演播系统、临时拼接大型LED显示屏等),不允许另行剪辑及配音,不加片头片尾、字幕注解,不得泄露地区、学校名称。采用MP4格式封装,整堂课实录文件大小不超过500M,片断实录文件大小不超过200M。每段视频文件以“教案序号+教学活动名称”分别命名。视频录制软件不限,采用H.264/AVC(MPEG-4Part10)编码格式压缩;动态码流的码率不低于1024Kbps,不超过1280Kbps;分辨率设定为720×576(标清4:3拍摄)或1280×720(高清16:9拍摄);采用逐行扫描(帧率25帧/秒)。音频采用AAC(MPEG4—15—Part3)格式压缩;采样率48KHz;码流128Kbps(恒定)。
    三、现场决赛
    (一)赛前准备
          1.入围现场决赛的参赛团队赛前一天熟悉赛场,抽签决定场次。
          2.决赛当天,参赛团队按抽签顺序进入备赛场所,在提交的教案且标明现场教学展示的教案序号内随机抽取2份不同教案,自选其中部分内容进行准备。
          3.参赛团队在备赛室可利用自带电脑、小型教具(重量不超过10公斤、长不超过1米、宽不超过0.5米)资源与网络资源(现场提供网络服务)进行准备,限时30分钟。
    (二)内容介绍与教学展示
          1.参赛团队按时进入比赛室,一名成员简要介绍教学实施报告的主要内容、创新特色(不超过8分钟);两名成员分别针对抽取的不同教案中的自选教学内容进行无学生教学展示(如新知讲解、示范操作、学习结果分析、课堂教学小结等),教学展示应符合无学生教学情境。展示时长合计12~16分钟,期间另外安排换场准备,用时不超过2分钟。比赛现场提供一台智能交互一体机和一板黑板(或白板)。
          2.现场展示不得透露学校、市(州、县)等相关信息。
    (三)答辩
          1.评委针对参赛作品材料、教学实施报告介绍和无学生教学展示,集体讨论提出3个问题(包括参赛作品所涉及的理念、策略、模式、目标、成效、创新点,以及学科、专业领域的素质、知识、技能等)。评委集体讨论时参赛团队回避。
           2.参赛团队针对屏幕呈现的问题(评委不再复述或解读、可以事先指定答题者),逐一回答并阐述个人观点,时间不超过8分钟(含读题审题),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评委可以追问。原则上未参与内容介绍及教学展示的团队成员,必须参与答题。
           3.参赛团队答题时可以展示佐证资料,但不得递交给评委。佐证材料不得透露学校、市(州、县)等相关信息。
     

    Copyright ©永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版权所有 湘ICP备20011007号

    展开